意昂体育介绍
雍正为何将年羹尧从大将军调任杭州将军?新职权力几何?
发布日期:2025-10-10 01:22:18 点击次数:104

年羹尧是雍正皇帝时期的一位出色将领。当时,雍正刚登基不久,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再加上西北地区爆发了青海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在内外困境之际,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让他带领西北大军。年羹尧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平定了叛乱,解除了雍正的心头之患,因此被雍正视为恩人。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和年羹尧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年羹尧原本担任抚远大将军兼川陕总督这样的重要职务,后来被调到杭州担任将军。很多人以为这是降职,其实并不是。年羹尧从川陕总督调任杭州将军,这并不能算作贬官。接下来,我会讲讲清朝杭州将军的官职等级以及他们的权力有多大。

雍正和年羹尧之间的恩怨故事。

清朝历史上有一位非常出名的人物,名叫年羹尧。他从小就很聪明,21岁就考中了进士,30岁就被康熙皇帝看中,破格提拔为四川巡抚,成了清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巡抚。他的妹妹后来成了雍正皇帝的侧福晋,也就是后来的敦肃皇贵妃年氏。因为这层关系,年羹尧在仕途上越来越顺,后来又被提拔为川陕总督,和雍正皇帝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关系。

雍正刚登基时,朝中上下人心惶惶,很多人都不认可他的统治。特别是雍正的弟弟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领导的“八爷党”成员,他们更是公开反抗。在康熙晚年,胤禩曾经全力支持胤禵争夺皇位,胤禵在当时也成了雍正继承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

雍正皇帝登基时,胤禵正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统领十万大军,在西北地区对抗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策妄阿拉布坦已被胤禵击败,只能躲在伊犁的老巢里,不敢轻易动弹。胤禵的军队即将进攻伊犁,但新即位的雍正皇帝对胤禵在西北地区掌握军权心存疑虑,于是以康熙皇帝去世为借口,将胤禵召回西北,并派遣堂兄贝勒延信接替胤禵,担任代理抚远大将军。

那时,策妄阿拉布坦鼓动青海蒙古的头领罗卜藏丹津发起叛乱。雍正登基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内部人心浮动,加上外部的青海叛乱,真是内外受困。更让雍正头疼的是,他很快发现,堂兄延信与胤禩、胤禵关系紧密,也是“八爷党”的成员。因此,西北的军事大权不能交给延信,这让雍正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困境。

雍正想起了之前一直负责给胤禵军队提供补给的舅舅年羹尧,当时年羹尧担任川陕总督。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人选,雍正决定把希望寄托在年羹尧身上。于是,他立刻召回了贝勒延信,并任命年羹尧兼任抚远大将军,全权负责西北地区的军队,并且要平定青海的叛乱。

年羹尧不负雍正的期望,在西北前线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成功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这对雍正来说,是件大好事,帮他解决了登基初期的燃眉之急。因此,当年羹尧胜利归来后,雍正多次在公开场合热情地称赞年羹尧,称他是自己的恩人,也是国家的恩人。

年羹尧在战场上战绩赫赫,他的妹妹年妃也非常受雍正帝宠爱,成为他一生中的最爱。这些关系帮助年羹尧在雍正年间迅速崛起,成为朝中显赫一时的人物。他自己被封为一等公,父亲年遐龄也得到了同样的荣誉,被封为一等公,长子年斌被封为一等子爵,次子年富则被封为一等男爵。就连他的哥哥年希尧也晋升为两广总督。可以说,在雍正初期,年氏家族非常显赫,成为了人们争相巴结的顶级豪门家族。

雍正帝对年羹尧在西北地区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支持。当青海的动乱平息后,按照惯例,年羹尧应该迅速将抚远大将军的印信交回朝廷。然而,雍正不仅没有收回这枚印信,反而授予年羹尧全权任命西北各省巡抚及以下各级官员的权力,甚至允许他参与政务的讨论。对于年羹尧推荐的官员,雍正几乎不经审查就直接批准。在任命官员时,雍正还会征求年羹尧的意见。调任西北地区的官员,雍正甚至要先问年羹尧是否同意。这段时间里,年羹尧在西北的权力极大,几乎可以掌控军事、人事和财政等各个方面,地位堪比西北地区的王。

在至高无上的权力笼罩下,年羹尧由清廉官员迅速变成了自负、跋扈、自鸣得意的人。他甚至自认为是雍正皇帝和大清王朝的“恩赐者”。在西北地区,他任意收取贿赂,出售官职。那些通过年羹尧渠道获得官职的人,都被称作“年选”。

年羹尧在西北当官时,特别喜欢拉帮结派,偏爱自己的亲戚和朋友。他的手下遍布西北各地,连他的家仆都不例外。桑成鼎和魏之耀一起被提升为从二品的布政使和副将。当时,年羹尧觉得自己就像皇帝一样重要,对雍正帝非常傲慢,根本不在乎他,把武将那种嚣张跋扈、自以为是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西北地区,年羹尧给部下送东西时,部下要面向北方跪地叩首,好像在向皇帝表达感激;那些地方的总督、巡抚和驻防将军虽然官职和年羹尧一样高,但他在给他们写信时却用“令谕”称呼,这就像皇帝颁发圣旨一样;最能体现年羹尧傲慢无礼的,是他每到一地,总督、巡抚都要跪拜迎接。年羹尧进京时,陕西巡抚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也必须跪拜迎接,连康熙帝的女婿、雍正帝的妹夫,蒙古札萨克郡王阿宝,也得向年羹尧行跪拜大礼。

当雍正帝召见年羹尧回京时,年羹尧态度十分傲慢。雍正亲自率文武官员到京城外迎接,胤禩主动上前打招呼,但年羹尧却不下马,只是在马上轻蔑地回应了一句。面对胤禩,年羹尧已经举止失常,而对雍正更是没有一点臣子应有的礼节。他总是对雍正表现得十分自大,因为西北的财务问题,他还与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当时负责户部的怡亲王胤祥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雍正的两个弟弟不但不尊重他,甚至对雍正本人也表现出不敬。当时,民间还流传着雍正只是年羹尧的傀儡,认为雍正之所以打击胤禩一派,完全是受年羹尧的控制。这些传闻无疑伤害了雍正的自尊心,因此他对年羹尧的专权和跋扈愈发不满。

因此,在1725年的年初,雍正皇帝对年羹尧产生了不满,命令他交出抚远大将军的印信,并把他从川陕总督的位置上调到杭州担任将军,这样年羹尧就完全离开了他在西北的老根据地。

雍正登基后,就开始处理年羹尧在西北的影响。西北各省份里,凡是年羹尧提拔的官员,都被雍正撤职或处罚。年羹尧的支持者也一个个被清除。与此同时,驻守杭州的年羹尧,已经成了雍正手中的一块待宰的肉,任由他处置。

年羹尧被任命为杭州将军后,这件事显示出他与雍正皇帝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雍正皇帝似乎对他有所不满,打算对他进行清算。大臣们注意到雍正皇帝的态度后,纷纷明白皇帝想整治年羹尧。于是,他们纷纷指责和弹劾年羹尧。因此,年羹尧在杭州将军的位置还没站稳脚跟,就被雍正皇帝贬谪了,最终被押解到京城,并被软禁了起来。

年底,雍正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年妃去世了。年羹尧是年妃的弟弟,也得到了雍正的特别宠爱。雍正皇帝随后对外公布,年羹尧被囚禁时犯下了九十二条罪行。为了考虑年羹尧对国家有功,雍正皇帝下旨,允许年羹尧自尽,以保全他的尸体。于是,这位曾经的名将,在妹妹去世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年羹尧调到杭州当将军,并不是什么贬职。

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我们可以看出年羹尧被调任到杭州当将军是否算作降职的情况。剧中,年羹尧在前往杭州上任的路上,对驿站提供的饭菜非常不满,甚至严厉地批评了驿站的工作人员。驿站的官员解释说:“虽然我不再是大将军了,但我还是杭州的将军,这些菜是只给高级官员吃的吗?”

虽然电视剧里的故事大多是虚构的,但其中有一句台词说得很对。在清朝,杭州的将军确实是最高的武官之一。

大家都知道,清朝有一个八旗制度。当清朝进入中原时,八旗军的总数有二十万。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把这二十万军队分成两部分。一半的军队,也就是十万,留在京城周围保护京城,称为驻京八旗。剩下的十万军队则分散到全国各地,负责各地的守卫工作,被称为驻防八旗。

在全国各地驻扎的八旗兵中,最高指挥官被称为将军。清朝政府用将军驻守的城市名字来命名他们的职位,比如杭州将军,就是指负责杭州的八旗将军。除了杭州将军,清朝还设有其他十三位驻防八旗将军,分别是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绥远城将军、江宁将军、福州将军、荆州将军、西安将军、宁夏将军、伊犁将军、成都将军、广州将军和乌里雅苏台将军。总的来说,清朝时期共有十四位这样的八旗驻防将军。

在这些驻守的将军队伍里,有雍正时期设立的宁夏将军和乌里雅苏台将军,还有乾隆时期新增的几位将军。除了伊犁将军、成都将军和绥远城将军,其他驻防将军都是清朝入关后就存在的。年羹尧后来调任的杭州将军,是管理浙江省内所有八旗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清朝时,八旗驻防将军一职只让旗人来担任,年羹尧作为汉八旗的一员,因此有机会获得这个职位。在乾隆皇帝之前,八旗驻防将军的官阶是正一品武官,比各省汉军绿营的最高指挥官提督的地位还要高,提督只是从一品。不过,乾隆为了表达满汉一家亲的想法,特别下令将八旗驻防将军的官阶降低一级,使其与汉军提督的官阶相同。

话说回来,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乾隆年间,而在雍正年间,年羹尧被调到杭州担任将军,当时他的职位可是相当高的,属于正一品的武官。接下来,咱们来看看,在年羹尧还没有担任川陕总督和抚远大将军之前,他的职务是怎样的。

清朝的总督在官员中地位很高,可是武官的地位更加尊贵,文官相比之下稍逊一筹。作为文官的总督,其级别自然比不上武官中的将军。清朝的总督多是正二品官员,但因为各省份的汉军提督都已晋升为一品,战时总督有权调动提督。因此,总督往往会提升级别,在朝廷中兼任其他职务。通常,他们会担任六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都御史等职位。一旦挂职,总督的级别便会升至从一品,从而能够有效管辖提督。

年羹尧与众不同,他不仅是川陕总督,雍正帝还特别赐给他太保和一等公爵的封号。太保虽是个虚职,没有实权,但地位很高,相当于正一品;一等公则是个超品爵位。如果只看官职,年羹尧的地位非常高,属于正一品中的顶级总督。

年羹尧不光有这些头衔,还被封为抚远大将军。这个称号听起来挺厉害,但其实这个官职并没有固定的级别。在清朝,大将军这个职位并不常见,只有在打仗的时候,皇帝才会临时任命某个人担任大将军。这个职位的意思是,大将军要代表皇帝亲自去前线指挥打仗。等战争结束后,大将军就要主动交还大将军的印信,同时这个职位也就取消了。

清朝的某位大将军实际上只是一个没有官职等级的荣誉职位。虽然他没有正式的官阶,但他的权力却非常大。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各省的总督、巡抚、提督和驻防将军都要听从他的指挥。但是一旦战争结束,他的所有权力都会被收回。换句话说,大将军就像是皇帝派去地方监督工作的特使,任务完成后权力也会被收回。

所以,年羹尧担任的抚远大将军一职其实是个临时职务。但雍正皇帝对他十分欣赏,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后,没有收回年羹尧的将军印。这让年羹尧在战后依然以将军的身份,在西北地区显摆自己的权力。然而,这种行为最终给他带来了不幸,就像“兔死狗烹”这个故事一样。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年羹尧在成为杭州将军前,已经是个非常重要的官员,他当时是正一品的太保,还兼任正二品的川陕总督,另外还有抚远大将军的头衔。实际上,从职位级别来看,年羹尧只是一个正一品的高级总督。后来虽然他失去了太保的职务,川陕总督的职位也被取消,抚远大将军的印章也被收回,但当他被调到杭州任将军时,他的级别仍然是正一品,从级别上看,这不能算作降职。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职位的变动,甚至可以说是职位的提升。在清朝,地方官员向上级呈递奏折时,需要将八旗驻防将军的名字放在最前面,他们的地位比总督、提督和巡抚都要高一些。换句话说,驻防将军的实际地位略高于总督。

驻守的将军在权力上远比不上总督,他们只能管一省内的八旗兵,连绿营的汉军都管不着。不过,一旦发生战争,他们的权力就会暂时扩大一些。

年羹尧从川陕总督的位置调任到杭州将军,虽然职位看起来升了,但实际上他的权力大大减少了。这其实是雍正皇帝表面上给他升职,实际上却限制了他的权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