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泰国经济低迷,家庭压力增加,年轻人信心不足
发布日期:2025-09-19 06:03:51 点击次数:200

最近一段时间,泰国经济的低迷真是让人看着着急。说实话,这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慢慢地熬出了不少麻烦。你要是真走进大街小巷,和本地人聊两句,就会发现现在泰国人的忧心事还真不少。电通那份“亚太地区消费者导航调查”公布的数据,怎么看都挺让人揪心的。

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民众普遍觉得经济形势不好。71%的人觉得现在已经很难捱下去了,还认为接下来半年到一年日子可能更难过。这也不是瞎说——用脚投票都能感受到,街上开的店铺越来越少,大家消费明显保守了,有点闲钱都攥得死死的,想花点都得想一想。

我觉得,形成这种普遍的悲观情绪,和国家整体经济走向脱不开关系。泰国这几年旅游业起伏巨大,之前靠这块能吃饭的,现在突然少了收入,一下子就乱了阵脚。旅游业作为天然的经济“发动机”,一旦转不动,相关的服务业、零售业、小买卖全都吃紧。外加上全球经济前景也不乐观,泰国进出口又不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多元化,靠单一的几块产业就遇到了天花板。这样长此以往,大家信心肯定不足。

一提到“只有40%的人能负担日常开支”,这数字真叫人心里一紧。这意味着还有60%的人,每个月都是捉襟见肘、甚至有些人根本算不清账,光想着“怎么熬过去”而不是“怎么变得更好”。试想下,一家老小的生活费、房贷车贷、孩子学费,样样都牵扯到家庭幸福感。经济一旦不给力,幸福感再强的人也扛不住。长期这样下去,社会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和矛盾。

Z世代年轻人压力很大,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从小在信息洪流和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眼界宽了,见识多了,对生活的期待自然也高。他们一方面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繁荣,一方面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兜里就没多少钱,这种落差带来的压抑感不是说说而已。45%的年轻人觉得泰国已经衰退了,要比上一代还要悲观,但矛盾的是,他们仍对未来抱有希望。这说明年轻人心理弹性还在,但是需要一个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可现实很骨感。

泰国的老一辈和年轻人相比,其实想法也没那么大不同。婴儿潮一代经历过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阵痛,更明白经济下滑带来的苦日子,但人到了中老年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退休收入不稳、健康又需要钱,经济阴云一来,最受影响其实还是这些本就脆弱的家庭。

从数据上看,55%的人觉得经济已经衰退,不仅是一个数字,更反映出一种集体焦虑。要知道,如果这么多人都预判悲观,哪还有什么消费动力?都想着多攒点、少花点钱,企业挣钱难了,裁员、降薪就随之而来,这样反过来又冲击了信心,陷入死循环里。

家庭层面上,60%的人觉得理财很难,11%根本捉襟见肘,这比例骇人。其实,很多泰国家庭以前还是很热衷买车、置业、攒点钱的,现在全都变成了精打细算。“今天吃点啥,能不能买点新衣服”,这些小事都成了大事。大部分人不得不开始主打“价格战”,遇到什么都得比个价,哪怕低几毛钱也愿意走远点买。和朋友聊天都成了比谁更会“薅羊毛”,这种生活能让幸福感高得起来吗?

让人奇怪的一点是,尽管经济压力山大,不少人却并没一下子把所有开支砍掉,而是变得更有选择性。比如,日用品、家庭必需品、健康支出,大家还比较舍得投,只是开始追求更高的性价比、货比三家。让利活动、会员计划、限时折扣这类营销方式反倒还有市场,说明泰国人并没有完全失去消费动力,只是更谨慎了。

电通给出的建议倒挺有现实意义,啥意思呢?现在品牌要想留住人,拼的不是噱头,而是实打实的“便宜好用”。你要会分级推产品,基础线要亲民,新品得物有所值,搞点会员专属或者节日福利,心思砸对了地方,自然有回报。另外,营销要真诚点,别老搞花里胡哨的套路,该共情就共情,让人信得过,才是王道。

说到社会心理,我感觉泰国现在这种集体性的悲观,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全感”。你想,年轻人觉得未来不靠谱,老年人又怕钱不够花,中年人更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每个阶段的人都在承压,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惶惶不安。这种氛围如果持续下去,不利于稳定和发展。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里头其实也没全是坏事。为什么?有压力就有动力!危机中往往孕育着机会。举个例子,以前大家都好面子,消费喜欢追品牌追新潮,现在都回归理性了,刺激了更多性价比产品和本土品牌的发展;再比如互联网经济、线上购物、外卖和远程服务,过去是年轻人玩意,现在成了大爷大妈们争着学的“救命稻草”。各种低价团购、拼单,反而造就了全新的商业形态,也帮了不少创业者找到新机会。

对于泰国政府来说,现在到了要真下狠手“补短板”的时候了。无论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还是鼓励科技创新、教育改革,都不能只是喊口号。民众已经受够了“画大饼”,他们要的是真实收益。政府如果不拿出点实际政策、搞点实事, 社会长久下去稳定就会出问题。有啥办法?比如可以考虑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比如旅游转型、绿色能源、电商服务,都是不错的路子。另外更重要的是要保基础民生,最困难的人群帮一把,别让他们掉队,社会就不会乱。

至于消费市场,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完全没钱”,而是对钱的态度变了,叫做“聪明花、理智用”。以前动不动就贷款、刷爆卡,现在愿意存点钱、做做小理财,追求财务安全感。这些趋势对银行、金融企业,其实也提出了新要求——你得设计点低风险、易上手的产品,别再想着靠高返点、高风险吸引人,现实的压力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了。

把视线再拉高一点,这场经济危机对泰国来说其实未必全是坏事。经济格局调整往往都是痛并成长着。往好了说,失落之后是二次创业的机遇, 就看社会能不能走出来。东南亚地区现在经济整体都不太顺利,只不过,泰国冲在了更前头,显得更突出。但大家想想,日本、韩国当年经济也是大起大落,不照样一步步熬过来了?关键是要抓住转型的窗口期,把经济从“老路”拽出来,培养新增长点,这种变局对每个国家都是考验。

综合来看,泰国经济陷入低谷,这不是简单“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心态、产业格局、公共治理的深层危机。Z世代也好,老一辈也罢,都希望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都渴望安稳的生活。这就需要政策、企业、民众一起努力,别再抱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幻想了,踏踏实实做事才是根本。现实虽然很难,但有时候恰恰迫使我们想出新招,逼着社会成长起来。

最后,我想说,有压力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怨自艾。每个家庭都在自己方式里努力扛着,企业也在转型路上拼搏,政府更是需要顺应民意、敢于破旧立新。等拐点到来,只要大家还在一起努力,没什么熬不过去的!这场寒冬虽然很冷,但只要不松劲,春天总是会来的。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