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财政部长安东·西卢安诺夫不久前透露的一番话,让很多人背后一凉。 他说,俄罗斯和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支付基础设施”,以应对西方制裁,取代现有的西方清算体系。
这不是普通的外交辞令,而是一段带着强烈现实冲击的警示。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遭到西方阵营极限制裁,超过3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被冻结。 这些钱甚至已经不像自己的了——北约国家有的主张直接挪用,有的虽暂未动手,却已经胆大包天到拿冻结资产的利息去支援乌克兰。
俄罗斯的遭遇,正是一面镜子。 若台海局势因“台独”势力冒险发生变动,中国可能面临远比俄罗斯更严峻的金融围剿。
为什么说更严峻? 因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俄罗斯。 截至2023年底,中国海外资产总额已超过8万亿美元,其中大量分布在欧美银行体系及金融市场。 这些资产流动性强、易被追踪,一旦被冻结或封锁,所带来的震荡将是系统级的。
俄罗斯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能源和粮食自给率高,挺得住长期消耗。 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和金融网络,一旦被踢出SWIFT系统或遭遇类似制裁,跨境贸易、投资结算、外汇储备调动都将受到致命影响。
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战略安全问题。
俄财长提出“独立支付系统”不是偶然。 近年来,俄罗斯被迫加速“去美元化”,推动本国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的使用,并与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开展合作。但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西方控制的SWIFT系统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日处理金融报文超过4200万条,这种网络效应和信任积累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替代。
中国虽然也在布局数字人民币和CIPS系统,但目前仍主要服务于人民币跨境业务,体量和通用性远远不够。 真要应对极端情况,现有系统根本扛不住冲击。
更让人警惕的是政治上的不确定性。 俄罗斯历史上长期游走于东西方之间,其战略文化本质是务实甚至机会主义的。 很多人怀疑,它是否真的有意愿和中国并肩构建一套全新的、独立于西方的金融基础设施?还是仅仅借此作为与欧美谈判的筹码?
这种疑虑并非空穴来风。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擅长利用多边矛盾维护自身利益,所谓“今日三国”的比喻并非没有道理。
但对中国来说,金融自主已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做”的生存题。 尤其是在台海问题上,“台独”势力一旦踩红线,武力选项摆上桌面时,西方制裁几乎必然随之而来。
中国显然比俄罗斯更伤不起。
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长期维持在数千亿美元级别,各类证券投资、存款存放、贸易应收账款遍布西方金融机构。 这些“易被锁定”的资产是中国三十多年深度对外开放积累下来的家底,却也可能成为别人掐住我们喉咙的手。
我们不能等到危机发生时才被动应对。
俄罗斯被冻结资产的过程显示出西方“规则基于实力而非法律”的冷酷现实。所谓国际金融秩序,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始终服务于主导国家的政治目标。
中国必须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金融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支付清算,还包括跨境数字货币系统、独立卡组织、海外资产登记托管体系,甚至是中国主导的国际评级机构。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赌注是我们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命运。
普通人可能觉得金融战很远,但其实它近在眼前。 一旦海外资产被冻结,进出口企业货款无法收回,境外投资血本无归,汇率市场剧烈波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就业、收入和财富都会受到影响。
俄罗斯的今天,提醒我们中国的明天可能更残酷。 金融盾牌不够厚,就不要轻易面对枪林弹雨。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趁窗口还没关闭,把该建的系统建起来,该拆的雷提前拆掉。 别人靠不住,只有自己握在手里的,才是真正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