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市里听一场自然的“夏日交响乐”,居然成了奢侈?还记得那个动不动就能被蝉叫吵醒、鸭群嘎嘎赶回家、蛙鼓伴着月光奏起睡前催眠曲的时代吗?现在的傍晚,马路上叭叭声比蝉鸣还聒噪,楼下的狗叫声倒是代替了鸡啼。曾几何时,我们习以为常的乡村之声,竟悄悄赶着时髦溜出了我们的生活圈,要不是耳根子灵敏,差点都忘了蝉是什么样的调调。回过头来,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自然声响,原来才是我们记忆里顶顶珍贵的“定海神针”。问题来了——如今的夏天,难道只剩下一堆空调外机的嗡嗡声和外卖小哥的电瓶车鸣笛?那一份浸在河水、月色、田野里的夏声,还能不能找回来?
现在大伙儿一聊起童年夏天,不是提空调啤酒,就是狂夸网红西瓜冰。可是,如果让你闭上眼睛随便挑一段记忆重温,估摸着,大概率想起的还是蝉鸣、蛙鼓、鸡叫、鸭嘎——这些“乡村四重奏”。可惜,现在的小孩看见蝉壳都能当手办玩,不认得鸡蛋还能孵出小鸡,抓只蛙还得百度“防止伤害保护动物的方法”。这一代的夏信息流满天飞,声音却越来越单调。想当年,河边儿哪个娃不是一脚踩滑、摔泥巴里,然后继续拍着裤腿追鸭子?一到傍晚,母亲那一嗓子柔软的吴侬软语,比市中心所有高音喇叭都叫人心头一暖,“回家吃饭喽”,这个口号哪怕听个一百遍,也不嫌腻味。可现在,母亲的声音被微信群里的“提示音”替代了,回家的路上全是快递小哥和“跑腿代买端午粽子”。这落差,能不大吗?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城市化、现代科技,还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性失聪”?
仔细琢磨,“夏声”并不只是自然的背景噪音,它更像一把钥匙,把你锁进某个鲜活的童年瞬间,随时拎出来回味。有多少人一听到蝉叫就自动切换成放学路上踩水坑、偷瓜偷蛋的画面?还有没有谁,想起过河埠头的青苔味,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鸭群“嘎嘎”冲刺跟着老头子的破蒲扇走调起舞?现在的小区里,声音是啥?最多是大爷大妈练太极的音乐外加孩子学琴的鬼哭狼嚎。有人说,这是进步的代价。但你丫要说人家高楼大厦就不配有自然的夏声,那我第一个不服。看看老百姓反应,小区群里还不是天天讨论谁家空调太吵谁家狗叫扰民?群众老爷心里明明挂念着安静温柔的夏夜,却又主动或被动参与了这些真实自然声音的消亡。你说现在农村还留得住夏声吗?也是越来越难。都说城里楼道像迷宫,乡下河网成稀罕。竹篙赶鸭、青石板捉蝉的阵仗,成了电视台的“非遗节目”,谁家孩子能当场表演还真得领奖。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是乡音里的“逃兵”,嘴里喊着怀旧,脚下却拼命往远方跑。
表面上好像乡音乡声消散了,全国人民都拥抱高楼大厦、空调WiFi、西瓜奶茶。这么一来,蝉鸣、蛙鼓、鸡啼的缺席,反而成了一种“高级静谧”,一有声音还被抱怨扰民。可你猜怎么着?表面风平浪静,底下妥妥一摊暗流。传统的夏声没了,大伙儿的回忆只好在手机相册、短视频里打卡。家长们带孩子下农家乐,夸张点说,不会数鸭蛋都能发条朋友圈显摆一番“我们抓到一只青蛙啦!”但孩子对那蝉叫蛙鸣早就没啥感觉,更别说能捧着蝉罐一声声区分老蝉新蝉,鸡蛋烤糊还能乐得屁颠屁颠跑出去显摆。反方声音冒出来——“农村也得现代化,不能光靠怀旧吃老本。”“现代生活不就图个效率、安静,咋还非得折腾那些‘土声音’?”“鸡鸣狗叫不就是噪音嘛,这不是进步的标志吗?”这些反对派甩出数据——现代噪音治理成效卓著、城市绿化率提升、休闲公园环境更安静。可细思极恐真安静了,心里反倒乱了。静到没啥声音,倒觉测心跳都像打鼓,寂寞到失眠的人都多了。热闹的“噪音”,变成了让人惦记的乡愁。大街小巷越来越像无菌大棚,没了蚊虫叮咬和蝉叫杂音,人更像电脑开了冷风的主板,空调嗡嗡作响是唯一背景乐。你说,这变化,是聪明还是愚笨?
正当大家以为“夏声”只能是追忆童年的怀旧滤镜时,互联网时代下的奇葩现象又把牌打乱了。有多少都市白领,花上百块钱买“自然环境音”助眠APP?小红书、抖音热帖推荐的十佳“蝉鸣音效”、天然“蛙叫BGM”,点击量那叫一个高。咱中华儿女这骨子里的自然情怀,真是打也打不掉。虽然窗外没蝉,也会在耳机里响起;即使楼顶不见鸦雀,心里却日夜回荡老家唤饭的乡音。一场夜雨后,小区绿化带偶尔冒出几声青蛙叫,立马成了“发布热点”——有人拍短视频晒弄堂青蛙,也有人半夜提着电筒拉着孩子“体验抓青蛙的乐趣”。之前你说这是“土气”,现在反而洋气了、有情怀了。咱们这代人,嘴上念叨城市高级感,骨子里又忘不了旧时村庄的闹腾劲儿。就像古人讲的“此情可待成追忆”,活生生成了当代都市人“硬核怀旧”的日常外卖吃的是进口牛排,耳机里放的是家乡蝉鸣;衣服洗在滚筒机里,睡前却要点一支香薰听蛙鼓入梦。更有甚者,爆火的田园实景剧、乡村旅行团,一帮人围着田埂就是笑成一锅粥。城市的钢筋水泥包裹不住人内心最柔软的那点“夏声情结”。你说,人到底缺的是声,还是缺那份在田野、河岸动手热闹的快乐?伏笔收割了,小时候嫌那蝉叫喧嚣吵死人,如今却在地铁里点单循环,还嫌不够逼真,想买活蝉回家养。可得了吧,这折腾,图个啥?难不成,仅靠一只耳机、一个APP,就能缝补记忆长河里的夏声碎片?
眼见得,一波“自然声音热”刚火,又有意外状况出现城市空间有限,蝉叫、蛙鸣、鸡啼、鸭嘎成为小区噪音投诉头号“受害者”。你要是住在一楼、种点花草,蝉一叫,邻居就上来敲门投诉。有人养鸡,环保局都能开“罚单”。原本想歇口气听两声蛙笑,结果半夜被社区贴小广告警告“消除噪音,维护和谐”。可这事儿吧,搁哪头看都说得过去——一头是乡音乡愁,一头是现代文明的生活秩序。讨论一多,分歧倒像黄河泛滥一般,怎么收拾都搅不干净。你说咱们图啥?心里挥之不去的“田园梦”,怎么就和“静谧有序的现代生活”死磕上了?种种矛盾交织,城市生活越来越现代,却也越来越空洞。咱们分明怀念热闹,却又怕出乱子。想恢复点蝉鸣蛙叫,万一扰了邻居清梦,又要被扣上“不文明”的帽子;想守住静谧高洁,偏偏内心又按捺不住对家乡过往的咀嚼与回味。一场夏雨过后的清新,夹杂蝉鸣蛙声,本该是世界上最天然的“助眠曲”,如今却成了一种稀缺品,进了高档睡眠馆才配享受。现实的分歧,合着就是一个“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各怀鬼胎”的家乡与现代的对峙。和解?看样子没那么容易。
说来说去,不就是“夏声”没有了,咱们才觉得今夏不完整呗。可你非要说这城市的安静、无声就是进步象征,我还真是打死都不服气。要真是那样,咋还有那么多人梦里听蝉、早晨盼鸡叫?按这个理儿,城市文明不就是一锅白开水,啥味都得自个加?说穿了,这些所谓“噪音”,才是咱中国人心头念念不忘的味道罢了。假如小区门口真来一群鸭子嘎嘎叫,估计大爷大妈第一个骂娘,但等鸭群一消失,保准又在微信群里感叹“哪还有小时候的热闹”。其实这些声音,就是我们童年里的土特产,失去了才知道是宝贝。今天的人,嘴上说怕吵,心里却巴不得能找回那一串串“热闹声响”,哪怕只是晚上做梦听听,也能乐一天。合着大家都活成了假安静,表面嫌弃热闹,实际一旦听不见了,心里空荡荡。这种“自欺欺人”的高级孤独,可不是一种骄傲。
你觉得,现代都市清净安逸,是咱梦寐以求的新生活标配,还是把最宝贵的童年“夏声”悄悄给丢了?有人说,只有文明人才懂得享受安静,也有人觉得,没有蝉鸣蛙鼓的夏天,就是少了灵魂。你呢,到底愿意为现代静谧买单,还是想为故乡的声音保留一席之地?欢迎来评论区显摆一下你的乡愁和城市梦,咱们一起对着空调外机听听——到底啥才是你心里的夏天“B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