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游客在社交平台发了个帖子,指责悬空寺下的河水发臭,表示再也不来了。
这让很多人瞪大了眼睛,心想:“就为了这点水,你不来就不来呗,谁稀罕。”
可是,细细一想,又觉得有点意思,这位游客到底是出了什么事,非得抱怨个没完?
再看看,原来这条河水是恒山水库的下游,放水时带点泥沙的情况也有可能,但这问题又能怎样呢?
那些抱怨的声音很快引发了另一场讨论:“难道要拆了悬空寺,还是搬了水库?”
说实话,游客的抱怨有点过了,但也难怪,他们觉得这个景点不尽如人意。
再来看看这些批评者的“战绩”。
昨天还有游客在九龙壁前拍着胸脯说:“这十块钱门票不值!”
云岗一百二门票贵,城门洞太小,甚至连大同下雨都能拿出来“吐槽”。
我真想问,这么一说,你觉得自己很牛逼吗?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这些游客站在这里,花的是钱,吃的是景,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景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呢?
每一张票、每一滴水、每一块砖瓦,都不是凭空来的。
是不是应该多一些感恩,少一点抱怨?
可是,话又说回来,游客的心态也不无道理。
我们总是习惯看着景点的美丽、历史和风光,却很少去关注那些清理垃圾、维护景区环境的环卫工人和工作人员。
你有多久没注意到,那些大同的垃圾清理队员们在垃圾堆里奔波的背影?
他们背后的一滴汗水,不该被这些游客的抱怨淹没。
可这些游客眼里,似乎只有票价和景点大小,环卫工人的劳动就变成了“理所当然”。
我甚至觉得,如果游客能带着一种“我为景点加分”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地方,或许会更有意思。
不是每一个景点都能让你“一见钟情”,但你至少能为它的美好和背后的努力喝彩。
站在华严寺广场时,我曾亲眼目睹一起令人唏嘘的事件:外地游客群殴、乱扔垃圾,仿佛来这儿就可以肆意挥霍这片净土。
我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个景点问题,还是个心态问题。
大家都习惯了抱怨,却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
这个问题,可能比臭水更严重。
说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起那些“低调”豪门的事。
记得上次看到黄磊一家外出旅游,网友们对他们的“朴素”外表议论纷纷,“是不是装普通人?”
然后是各种“家庭教育”话题的调侃。
倒是这些问题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让人更值得深思。
有人喜欢看豪门低调的姿态,有人却更愿意相信他们只是“摆拍”。
我们对这些家庭的理解,也许正是当今社会对“低调”与“表象”的双重标准的缩影。
一个家庭做得再好,外界总会给他们贴上标签:要么高高在上,要么低调做人。
说真的,站在这些家庭背后,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搞清楚过,所谓的“低调”到底是公众的期待,还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但这种“低调”,有时并非全然是自愿的,而是文化和公众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克己奉公”,这些明星们一方面保持低调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却又被赋予了不为人知的巨大压力。
公众的期待、媒体的审视、家庭的责任,几乎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
再说回来,我们这些普通人,旅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逃离现实,还是为了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有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想:站在这片土地上,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它,才是对自己对他人最好的回报。
而不是用消费主义的眼光来衡量一切,仿佛每一个门票背后都隐藏着无法满足的欲望。
旅行中的我们,应该带着尊重去看待每一片风景,每一个地方。
否则,最后看到的可能不再是风景,而是一堆没有灵魂的“背景”。
毕竟,你我皆是平凡人,难免被生活的琐碎击中,但也正是这些琐碎构成了我们想要看见的美好,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