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日本横须贺码头,美国海军“华盛顿”号航母再次出港,开始新一轮在亚太的跑动。这艘船今年接替“里根”号成为前沿驻扎航母,8月已经到位。最近几周它多次出海合练,带着航母编队在西太巡航。地点清楚,时间清楚,动作也很清楚。
先说它今年的来路。“华盛顿”号年初参加了南美方向的“Southern Seas 2024”行程,接着跨到太平洋,8月进入横须贺母港。这说明美军把这艘船当成亚太主力来用。因为这个,后面的联合演练、进出港节奏就会更密。结果就是航母存在感一直在那儿。
西太还有其他美军航母轮换出没。比如“林肯”号、“卡尔·文森”号今年都在西太开展演训,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舰机一起跑科目。有时两艘同屏,有时一艘搭配两栖攻击舰。美军在这片海域的做法就是把航母当作压场的大件,随时能拉起一个队。
再看中东一侧。去年底到今年,“艾森豪威尔”号长期在红海值班,对也门胡塞武装的设施实施多次空袭,拦截了不少无人机和导弹。这都是公开通报过的实战出动,不是摆拍。需要强调,公开信息没有显示美国对伊朗本土发动空袭,这点要分清。
同样,英国也在加码。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打击群跑了一圈亚太,靠过日本、新加坡,跟美日练了不少科目。今年“威尔士亲王”号在大西洋与美舰练兵,测试航母打击群的节奏和装备状态。英方多次讲“向亚太倾斜”,后续远航的准备一直在做。
简评一句,英国这套就是明显跟着美国在这片海域下棋。英方航母和护航数量有限,但带队过来更多是政治信号,告诉大家我在场。有了英国,联合科目更好凑,媒体和外交效果也更好打。
回到舰载机这块。美航母常规搭配是F/A-18E/F、EA-18G、F-35C,再加E-2D预警机。E-2D已经加了空中受油管,能在空中待更久,盯海面和空域更从容。因为这个,编队的警戒时间拉长,反应链条更稳。
加油怎么搞?美海军常用“伙伴加油”,就是让“超级大黄蜂”挂加油吊舱,用软管给同伴加油。美国海军陆战队也用这套,欧洲很多国家一样用。软管的好处是改装快、出动灵活,航母上也容易安排位和流程。
还有型号差异。F-35C和F-35B都是机身侧面受油,缺少固定机炮,任务需要时可用外挂方案。F-35A在陆地部队用硬管受油,有内置机炮。同样是F-35,不同型号各自适应海上和陆上环境,分工算清楚。
再看法国。法美在海上协同很频繁,2018年法国“阵风”M战机曾在美军“乔治·布什”号上完成舰载资格。近年两家在地中海、大西洋多次合练,科目覆盖起降、通信、补给。平时练得多,战时拼队也不生疏。
法国也用伙伴加油,“阵风”M挂吊舱给同伴加油。外媒报道,法美练过跨国加油科目,设备兼容、流程接近。结果就是,双方飞机在一起工作时,油路不成为门槛。这对航母编队的持续出动很关键。
简评一下,把英法拉到亚太,不只是凑热闹。美国想在热点海域长期压住场面,就离不开航母、侦察、加油、后勤这一整套。伙伴越多,分摊成本越多,出动的密度就更容易维持。这就是它在这片海域的算盘。
对我们来说,要盯的是节奏。谁在什么时候靠港、谁在练什么科目、谁跟谁飞在一起,都是关键细节。因为这个,我们才能判断下一步他们会把力量摆到哪,哪些港口和航线会被重点使用。同样,哪些科目一练再练,说明他们在为哪种情况做准备。
清晨的横须贺,拖船顶着“华盛顿”号慢慢离岸,甲板上机务员收好系带,黄色甲板服挥手示意,海面上一条小艇贴着船舷巡回。接着要看的问题很直白:它下一次会靠的是哪一座港,又会带来哪几支伙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