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养老金连续21年上涨的余温还未散去,2026年能否迎来第22连涨已成为1.5亿退休人员最关心的话题。随着社保基金累计结余逼近10万亿大关,一组关键数据正释放出积极信号。
9月1日起,一项社保新规正式实施:用人单位与员工协商“自愿放弃社保”的行为被认定为无效。这一政策强化了社保征缴力度,有望增加社保基金收入。
同时,个人养老金政策也出现松动,增加了三种可提前领取的情形,提高了资金灵活性。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高达9.83万亿元,相当于全国养老金一年半的支出总量,为养老金持续上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01 社保新规落地,基金收入获强心剂
这项于9月1日实施的社保新规,源自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任何“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将被视为无效,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保。
这项政策实际上是对《社会保险法》的进一步强化。过去不少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与员工签订“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并以少量现金补贴形式替代社保缴纳。
新规实施后,这一漏洞被彻底堵死。违规企业将面临严厉处罚,这显著增加了社保基金的稳定收入来源,为养老金持续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
02 养老金家底雄厚,累计结余近10万亿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高达9.83万亿元。这个庞大的“蓄水池”为2026年养老金的调整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养老金一年半的支出总量。充足的养老基金结余,足以支撑全国养老金发放16个月,这无疑给了每一个参保人一颗定心丸。
更令人欣慰的是,社保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达2.55万亿元,年化收益稳定在4.5%区间,为养老金持续上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03 延迟退休实施,有效缓解支付压力
2025年1月1日,延迟退休政策正式启动实施。这一改革将逐步推迟男性退休年龄至63岁,女性干部58岁,而女性职工的退休门槛则调整至55岁。
具体而言,男性职工每四个月延长一个月退休,原55周岁的女性职工每四个月延长一个月,而原50周岁的女性职工每两个月延长一个月。
这意味着,一批原本计划在2025年退休的人们,将不得不将他们的退休计划推迟至2026年。人社部测算显示,该政策每年可减少基金支出约2000亿元,有效减轻了养老金支付压力。
04 法律明文规定,调整有法可依
《社会保险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这一法律规定为2026年养老金的继续上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2025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尽管2025年上半年CPI微降0.1%,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依然呈现上涨态势。
05 涨幅趋势分析,或维持在1.5%-2%之间
回顾近年养老金调整幅度,呈现持续收窄趋势:2021年4.5%,2022年4%,2023年3.8%,2024年3%,2025年2%。
多数机构预测2026年养老金涨幅将在1%到2%之间,其中1.5%的可能性最大。专家预测2026年养老金涨幅大概率落在1.8%的“温和区间”。
这种预测考虑了多种因素:人均养老金基数已突破3500元/月,1.4亿退休人员2%的涨幅意味着每年支出增加1176亿元。
同时,2025年上半年CPI的微降,虽然减轻了调整压力,但也削弱了“必须上涨”的舆论动能。
06 调整模式已定,三类人有望多涨
养老金调整并非“一刀切”,而是遵循“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结合的原则。2025年更是首次引入“提低控高”策略。
月养老金低于2000元的人群,涨幅可能超过5%。这体现了国家对低收入退休人员的关怀,有助于缩小退休人员收入差距。
高龄退休人员也是重点照顾对象。全国约有3500万名75岁以上的高龄退休人员,他们不仅能享受到定额和挂钩调整,更能获得高龄倾斜的额外照顾。
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是第三类重点受益群体。全国约有800万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能享受40-80元不等的地区倾斜补贴。
07 区域冷热不均,调剂力度持续加大
养老金体系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黑龙江、辽宁等传统老工业基地,严重依赖中央调剂基金的输血。
2023年调剂资金规模已达2716亿元。2024年,广东省甚至向东北地区调拨了1158亿元,相当于黑龙江省养老金支出的30%。
这种区域“冷热不均”直接影响着全国养老金整体调整幅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城乡差距更是明显:城镇职工养老金人均水平已超过3000元,而城乡居民养老金仅为200多元,相差达十几倍。
08 老龄化挑战加剧,赡养比持续下降
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05亿,占总人口的21.6%。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
养老保险的赡养比已降至2.6:1,即每2.6名在职职工仅能供养一名退休人员。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跌破2:1。
目前已经是平均2.8名在职人员供养1名退休人员,预计20年后这一比例将降至1.5比1,届时基金压力将更为严峻。
09 百姓期待落地,小步快跑更务实
退休人员对养老金调整的期待简单而实在。以辽宁为例,一位养老金3500元、工龄35年、年届80岁的老人,2025年的养老金增长额仅为107.5元,而2024年却能增加162.5元,差距高达55元。
这1%的涨幅差异,对于依靠养老金维持生活的老人而言,其影响不容小觑。许多退休人员迫切希望2026年的养老金涨幅能够重回3%的水平。
但现实中,即使涨幅仅为1.5%,按人均养老金3500元计算,每月也能增加52.5元,每年增加630元,这相当于半年的物业费。
结语:
延迟退休政策每年可减少基金支出约2000亿元,社保新规又将为基金带来稳定收入来源。
大数据分析已经能够更准确地识别需要重点照顾的人群,实现精准帮扶。2026年的养老金调整,预计将呈现出更为精细化的“提低控高”趋势,让低收入群体获得更高比例的涨幅。
养老金的持续上涨,是国家对“老有所养”承诺的庄严兑现,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