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路过安福路,因为气温刚好所以顺便逛逛!除了办活动的店挤满了人以外,整条街上只剩下零星打卡拍照的人,已然没有了往日的喧哗!
马路两边的品牌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换了一茬!
安福路的变化,也正折射出当下一些年轻人从追逐“假精致”到渴望回归真实的心态转变。这条曾经的“网红顶流”街道,其变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消费文化、社会心态和城市发展的复杂交织。
///
安福路变了
从“潮流宇宙中心”到“商业秀场”
安福路曾是新消费品牌的“朝圣地”。2021年前后,三顿半(原力飞行)、话梅(HARMAY)、多抓鱼、Brandy Melville等品牌聚集于此,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打卡。这里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是一个巨大的线下社交平台和身份认同符号。
然而,盛极之下,危机渐生。租金疯狂上涨是直接压力源。有报道称,安福路核心店面日租金已逼近甚至超过上海传统一线商圈。许多注重调性和社区感的原创设计师品牌、小众买手店难以承受,只得搬离,取而代之的是更快消、更追逐流量的快闪店和连锁品牌。这导致街区业态同质化趋势明显,独特的“社区感”和“探索的惊喜”被稀释。
同时,过度曝光和“围观文化” 也让体验感下降。大量以“街拍”为名的“老法师”聚集,围堵式拍摄让许多真正想来感受街区氛围的人感到不适和尴尬。安福路从一个可以悠闲漫步的“社区商业”变成了一个充满表演和镜头的“商业秀场”。
///
“假精致”的困倦
年轻人正在觉醒
这几年,互联网上出现很多“假精致”的年轻人,可以说是一个被社交媒体和消费主义共同构建的、高度模式化的“理想”形象!
早餐必须是牛油果沙拉配精酿酸奶(Brunch),下午茶是五星级酒店或网红咖啡馆打卡,健身必穿Lululemon,周末要玩飞盘、露营、练普拉提。一切行为都必须“出片”(适合拍照)。
在消费上追求“贵价平替”或直接购买奢侈品。护肤品要用“早C晚A”(晨间维C,晚间维A醇),化妆品标配是Tomford、CPB;包包从轻奢Byredo、Maison Margiela到奢侈品Chanel、Hermès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鄙视链”和“晋升路径”。
言必称“松弛感”、“与自己和解”、“爱自己”。但“爱自己”的方式被直接等同于“为自己花钱”。
这种“假精致”是一种超越自身实际、过度追逐所谓“品质生活”的消费模式。它常与透支钱包、掏空身心相伴,其背后有多重推手:
一方面是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朋友圈、小红书等平台成了“精致”的展演舞台,容易引发比较和焦虑。
另一方面是消费主义的精心编织:商家通过营销话术(如“对自己好一点”、“生活需要仪式感”),将商品与“身份”、“阶层”、“品味”等符号绑定。
当然也是圈层认同与归属渴望:尤其对一些年轻人而言,通过消费融入某个圈子或避免在社交中掉队,是一种快速获取认同的方式。
然而,这种依靠外在物质堆砌、需要不断消费来维持的“精致”,往往难以持久,且容易带来财务压力和精神空虚。
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86.6% 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其中实质负债(扣除当月应还后仍欠债)人群占比 44.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青年群体是抑郁风险的高危人群,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 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虽然原因多元,但社交媒体带来的“对比压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感到倦怠和反思,意识到这或许只是一场被精心设计的内耗。
///
为何不再爱?
安福路与“假精致”
安福路的变迁与年轻人对“假精致”的倦怠几乎同步发生,两者相互强化:
首先,安福路成为“假精致”的实体化身
当安福路充斥为拍照而设的快闪店、价格不菲的网红咖啡、被“老法师”包围的“打卡点”时,其物理空间本身就成了一场大型的、“精致”的线下表演舞台。来到这里,在社交媒体发图,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参与和认同这种“假精致”游戏的表征。
其次,年轻人追求真实体验与自我认同!
厌倦了“假精致”的年轻人,开始排斥这种高度同质化、表演性的消费模式。他们更渴望真实的互动、独特的体验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非仅仅为某个logo或某个“网红背景板”付费。当安福路难以提供这些时,吸引力自然下降。
最后是“性价比”和“情绪价值”的重新审视
年轻人开始更精明地衡量消费的“性价比”,不仅是金钱上的,更是情绪和精力上的。他们不愿再为人挤人的体验、过度商业化的氛围以及可能被“围拍”的尴尬买单。他们希望消费能带来真正的放松和愉悦,而非焦虑和压力。
///
超越“假精致”后,我们去向何方?
年轻人的“逃离安福路”并非排斥消费或追求美好生活,而是一种消费观念的进阶和迭代。他们正在:
从“追逐潮流”到“定义自我”:更倾向于根据个人真实喜好和价值观进行选择,而非盲目跟风。
从“场景消费”到“内容消费”:更加看重品牌和空间传递的理念、文化内涵和情感连接,而非单纯的外观和名气。
从“网红打卡”到“在地探索”:乐于挖掘那些尚未被过度开发、更具本地特色和人情味的小马路和社区店铺,享受探索的乐趣。
因此,像安福路这样的街区,未来若想持续吸引年轻人,或许需要思考如何平衡商业与社区、流量与体验、网红与长效的关系,创造更多真实、可持续的价值连接。
///
安福路的“降温”和年轻人对“假精致”的倦怠,标志着一个消费文化反思期的到来。这届年轻人正在褪去浮华,转向内在,尝试构建一套更贴近自我真实需求、更具可持续性的新消费观念。
这不仅是消费行为的变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宣言!
你多久没去安福路了?你还喜欢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