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四川女子网购种子种出4朵毒花,摘了3朵煲汤中毒无解药!
发布日期:2025-09-10 23:17:38 点击次数:174

好的,各位看官,咱们今天聊个真事儿,听着就让人揪心,也特别值得大家伙儿留个心眼。

说的是2025年7月底,四川泸州,一对儿老实巴交的农民老夫妻,朱仕春和她老伴,差点因为一顿自家门口“种”出来的美味菌子汤,把命给搭进去。

这事儿上了央广网,成了个不大不小的新闻。

为啥自家种的菌子能吃中毒?

他们种的又是个啥稀罕玩意儿?

这背后啊,可藏着不少咱普通老百姓容易踩的坑,也牵扯出蘑菇世界里一段“李逵李鬼”的公案。

咱先把时间线捋清楚。

2025年6月,朱大婶儿在刷手机视频的时候,眼睛一亮,看到有卖鸡枞菌种子的!

鸡枞菌啊,那可是山珍里的尖儿货,味道鲜得能让人把舌头吞下去,价格在市场上从来都不便宜。

可这视频里说的,种子价格贼拉实惠,一包几块钱,三包还不到十块大洋!

更打动人的是,卖家拍着胸脯保证:这玩意儿好种得很!

撒下去,浇浇水,就能一直长,源源不断,让你家实现“鸡枞菌自由”!

朱大婶儿一想,这划算买卖不做白不做啊,手指头一点,三包“宝贝”种子就下了单。

没过几天,种子寄到了。

朱大婶儿和老伴儿满心欢喜,就在自家大门口,挑了棵看着顺眼的大树底下,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撒下去,认认真真地按着说明书,每天提个水壶去浇点水,那劲头儿,跟伺候祖宗似的。

您还别说,这“种子”真没辜负老两口的期盼!

大概也就十天左右的光景,嘿,那湿润的泥土里,还真就顶出来几个白白嫩嫩的小伞盖!

前前后后一共冒出来四朵菌子,其中一朵看着还小点,嫩生生的。

朱大婶儿心里那个美啊,看着那三朵长得差不多的,觉得够炖一锅鲜汤了,就喜滋滋地给摘了下来。

剩下那朵小的,想着让它再长长。

7月11号这天晚上,老两口的晚餐桌上,主角就是这一大碗用“自种鸡枞菌”精心熬煮的汤。

那汤色看着清亮,飘着菌子特有的香气,闻着就诱人。

那天晚上也没别的菜,就指着这碗鲜汤下饭了。

俩人你一碗我一碗,吃得那叫一个满足,心里还盘算着,以后这口福是断不了喽。

谁承想,这“口福”转眼就成了“祸事”!

吃完也就几个钟头,老两口开始不对劲了。

先是觉得脑袋发沉,晕乎乎的,像灌了铅。

紧接着,胃里翻江倒海,止不住地恶心,哇哇地吐开了,浑身还发起烧来。

这阵仗,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两口心里“咯噔”一下:坏了,这怕是中毒了!

赶紧的,打电话给儿子杜先生求救。

杜先生接到电话,那真是魂儿都吓飞了一半!

火急火燎地赶到家,一看父母那惨白的脸色和痛苦的样子,二话不说,立刻开车把二老往镇上的医院送。

可镇医院的医生一看这情况,脸色也凝重了,这中毒症状不轻啊,镇里条件有限,处理不了,得赶紧转去市里的大医院!

杜先生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一边联系市医院,一边安顿父母上车。

就在这忙乱的当口,他脑子里电光火石般一闪:对了!

家里不是还剩下一朵没摘的小菌子吗?

这玩意儿就是罪魁祸首!

他冲回家,找到那朵孤零零长在树下的菌子,小心地用东西包好,带着它一起赶往市医院。

这朵菌子,成了破案的关键“物证”。

到了市医院急诊,情况已经非常紧急了。

医生护士一看病人状态,立刻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抢救。

杜先生赶紧把那朵用布包着的菌子递给了医生。

医生接过来,打开一看,眉头立刻就拧成了疙瘩。

这菌子,菌盖看着是有点白,但仔细瞧瞧,菌褶部分……不对!

医生几乎脱口而出:“这是大青褶伞啊!

剧毒!

根本不是啥鸡枞菌!”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劈在杜先生头上。

网购的鸡枞菌种子,种出来的怎么成了要命的毒蘑菇?!

但此刻救人要紧。

医院赶紧给老两口洗胃、输液、用药,对抗毒素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好在送医还算及时,经过一番紧张的救治,老两口的情况总算慢慢稳定下来,在医院观察治疗了几天,才被允许出院回家休养。

这场无妄之灾,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父母脱离了危险,杜先生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但另一半却充满了愤怒和疑惑。

他必须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明是花真金白银买的鸡枞菌种子,怎么种出来的却是要人命的毒蘑菇?

他开始了自己的调查。

他去找了相关的专家咨询,也上网查了很多资料。

这一查,心是彻底凉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道儿。

专家们一听这事儿,都直摇头。

他们说,真正的鸡枞菌(学名叫 Termitomyces),那可是蘑菇界的“娇小姐”,难伺候得很!

它有个独一无二的特性——必须和白蚁共生。

啥意思?

就是说,鸡枞菌的菌丝体,是长在白蚁精心构筑的地下宫殿(蚁巢)里的。

白蚁负责“耕种”和提供营养基质(主要是它们啃食消化过的木质材料),鸡枞菌的菌丝就在这特殊的“培养室”里生长,然后才能长出我们看到的、破土而出的美味子实体(也就是蘑菇)。

这种共生关系极其微妙和复杂,人工环境几乎无法模拟。

所以,市面上那些号称“人工种植”的鸡枞菌,绝大多数压根儿就不是真正的野生鸡枞菌,而是一种外形和口感与鸡枞菌有几分相似,但可以人工栽培的菌种——黑皮鸡枞(学名可能指 Oudemansiella raphanipes 或类似种)。

这黑皮鸡枞味道也不错,但它和依赖白蚁巢穴的“正主”鸡枞菌,完全是两码事。

专家的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来:网络上那些宣称几块钱一包、简单易种、能种出“真鸡枞菌”的种子,十有八九是骗局!

要么是用其他廉价甚至有毒的菌种冒充,要么就是随便弄点根本发不了芽的假种子糊弄人。

朱大婶儿买到的,显然就是前者——被冒充成鸡枞菌种子的剧毒大青褶伞的孢子或菌种混合物。

那么,这个差点要了老两口性命的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为啥它这么容易让人中招?

大青褶伞,在蘑菇分类学上属于蘑菇科青褶伞属。

这家伙在中国,尤其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如四川、云南、广东、江西这些地方,那可是赫赫有名的“蘑界杀手”,一到夏天雨季,就爱成群结队地冒出来。

它长得啥样呢?

菌盖刚冒出来时像个半球,撑开后能变得挺大,直径大的能长到盘子那么大(10-30厘米)。

菌盖的颜色是棕不棕、灰不灰的,上面还带着些鳞片,中间颜色深点,边上浅点。

最最关键的特征,也是它名字“青褶”的由来——看它的菌褶!

年轻的时候菌褶是白色的,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可等它成熟了,菌褶的颜色就会变成明显的青绿色或者灰绿色!

这可是它身份的铁证!

再看它的菌柄,长长的,像个圆柱子,颜色是淡白色或者灰黄色,菌柄上还套着一个明显的菌环(像个小裙子),有时候菌柄中间是空的或者有点鼓。

它的孢子印(就是蘑菇成熟后掉下来的孢子粉末)也是绿色的,跟鸡枞菌的白色孢子印截然不同。

要命的是,大青褶伞长得太有“欺骗性”了!

它没有毒蘑菇常有的那种艳丽色彩(比如红伞伞白杆杆),整体色调偏灰白棕,看着特别“朴素”、“老实巴交”,跟很多能吃的普通蘑菇(比如高大环柄菇)长得像孪生兄弟。

加上它特别喜欢长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城市小区的草坪上、公园的绿地里、马路边上的绿化带、甚至你家的院子角落、果园树下、湿润的草地上……简直就是“家门口的毒物”。

尤其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夏雨过后,气温一高,它们就跟约好了似的,呼啦啦一片全冒出来了。

这种随处可见的“方便”,加上它极具迷惑性的外表,让不少对蘑菇了解不深,或者抱着“看着像就能吃”侥幸心理的老百姓,特别是老人和孩子,频频中招。

每年因为这个菌进医院的,可不在少数。

回过头来,咱们再仔细掰扯掰扯,这“李鬼”大青褶伞和“李逵”鸡枞菌,到底咋区分?

记住几个关键点,关键时刻能救命:

看菌褶(最重要!):这是最最核心的区别!

鸡枞菌的菌褶,从小到老,一直都是白色的,干净清爽。

而大青褶伞,年轻时候菌褶也是白的(这就是它骗人的地方!),但一旦成熟,菌褶颜色必定变成青绿色或灰绿色!

只要你看到菌褶带绿,甭管它长得多像鸡枞,立刻远离!

剧毒!

看孢子印(辅助确认):如果条件允许(比如摘下来放在白纸上几小时),鸡枞菌掉下来的孢子印是白色的,而大青褶伞掉下来的孢子印是绿色的。

这颜色差异非常明显。

看菌环(重要标志):大青褶伞的菌柄上,必定有一个明显的菌环(像个小裙子套在柄上)。

而真正的鸡枞菌,菌柄上是光溜溜的,没有菌环!

看“脚底板”(基部特征):鸡枞菌的菌柄基部,常常是连接着地下的白蚁巢穴的,挖的时候能感觉到。

而大青褶伞就是长在土里或腐殖质上,基部没有这种特殊连接。

看生长地(环境提示):鸡枞菌对环境要求极其苛刻,只在特定的野外环境(与白蚁巢穴共生)出现,而且通常单朵或小群生长,不会在城里草坪上成片冒出来。

大青褶伞呢?

前面说了,它完全不挑地方,尤其爱在人类居住区附近、开阔的草地、林地边缘成片生长。

在小区或者路边绿化带看到成片的“白蘑菇”,基本可以绕着走。

朱大婶儿和老伴儿这次中毒,可以说踩了好几个大雷:轻信了网络上廉价且虚假的“鸡枞菌种子”宣传;被大青褶伞幼时白色的菌褶迷惑(可能当时摘的菌子还没完全成熟显绿色);最关键的是,缺乏对这两种致命差异的认知。

万幸的是,他们中毒后知道及时求救,儿子杜先生也机警地保留了毒蘑菇样本,为医生快速确诊提供了关键依据。

要知道,大青褶伞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解毒药!

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比如洗胃、补液、保护肝肾功能等支持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确诊,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也给所有喜欢尝鲜,或者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朋友们提了个巨大的醒:

网购菌种?

陷阱重重!

看到网上那些“超低价”、“极易种植”、“包出珍稀蘑菇”的菌种广告,尤其是声称能种出鸡枞菌、松茸之类极难人工培育的品种,脑子里的警报器就得拉响了!

十有八九是骗局。

要么种不出东西,要么种出来的是杂草杂菌,更可怕的就是像朱大婶儿这样,种出要命的毒蘑菇!

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鸡枞菌。

采食野菌?

命悬一线!

对于野外采摘蘑菇,原则必须铁板钉钉,牢记“四不采”:

不认识?

坚决不采!

这是铁律。

不要相信任何民间流传的所谓“鉴别毒蘑菇的土方法”(比如颜色鲜艳的有毒、生虫的没毒、银针试毒等),这些统统不靠谱!

唯一靠谱的就是你百分百确认它的身份。

不确定?

绝对不吃!

哪怕有一丁点怀疑,哪怕它长得再像你认识的某种食用菌,也坚决不要放进嘴里!

侥幸心理是毒蘑菇最好的帮凶。

不熟悉环境?

小心为上!

不要轻易在不熟悉的山林里采摘,更不要碰那些长在污染源(如路边、工厂附近)附近的蘑菇。

不轻信他人经验?

安全第一!

就算是邻居、朋友说能吃的品种,除非你自己也完全认识并确认,否则也不要尝试。

每个人的认知可能有局限。

一旦中招?

生死时速!

万一吃了蘑菇后出现任何不舒服,哪怕只是轻微的头晕、恶心、肚子痛,也必须立刻、马上就医!

千万别硬扛,也别想着“等等看会不会好”。

同时,务必保留好你吃剩下的蘑菇样本,或者呕吐物,这是医生快速判断毒蘑菇种类、进行针对性治疗的最重要线索!

记住杜先生的做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像大青褶伞中毒,虽然没特效药,但及时的支持治疗能大大降低风险。

蘑菇的世界,神奇又复杂。

它们是森林里的清道夫,分解枯枝落叶,滋养大地;像鸡枞菌和白蚁那样奇妙的共生关系,更是大自然精妙绝伦的设计。

然而,这份自然的馈赠,也暗藏着致命的危险。

鸡枞菌的美味令人魂牵梦萦,但它对自然环境的苛刻要求,注定了它难以被人类轻易驯服。

而大青褶伞,则以它极具欺骗性的平凡外表,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自然面前,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和谨慎。

说到底,无论是想品尝山珍,还是享受采摘的乐趣,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多学点靠谱的蘑菇知识,把那些关键的识别要点记在心里,把“不认识的坚决不采不吃”刻进骨子里。

尊重自然,量力而行,才能真正享受那份来自山野的、安全的美味,避免“一口鲜汤成噩梦”的悲剧重演。

毕竟,没有什么美味,值得用生命去冒险。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