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遭导弹袭击,普京政府紧急处理,承诺详尽回复。
乌军无人机直接袭击中国记者,一时间在舆论场引爆关注。中国人深夜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差点丢掉性命,只因为拍摄新闻,竟被袭击致伤。受害记者身穿标有“PRESS”标识,都没能躲过飞来的灾祸。这一幕让外界直呼下手太狠,也引发了中国网友的热议:“这明显不是普通的误伤吧?”
俄外交部率先做出反应,发言人扎哈罗娃在第一时间爆出现场细节。按照俄方披露,袭击发生时,中方媒体人员全程佩戴有明显新闻标识,属于绝对的非战斗人员。俄方强烈斥责乌军所谓“蓄意打击”,认为乌方就想让外界“闭嘴”,不让真实消息流通。如果把记者都当成随便攻击的目标,这场信息战真成一边倒了。
遭遇袭击的这位记者虽伤情不重,还坚持拒绝住院。但这难掩事件本身的敏感性。有人指出,在现代战争形态中,“打信息战”早已比攻城略地还硬核。新闻从业者代表的是舆论的眼睛和声音,任何一方对他们下手,显然不是简单擦枪走火。据称,俄方一度提出要求,让国际组织介入,给乌克兰这一做法一个说法。
这一枪引发的不止是中俄强烈反应,也撬出了国际局势暗流。网络爆款观点这样总结:“乌克兰这是把‘压力锅’搬到外交场,中国这回真要个说法了。”
最巧的是,事情发生时,北约峰会刚刚结束。欧美对乌克兰的支持正在摇摆,特朗普和北约成员国在峰会场边相互讨好,气氛颇为微妙。消息一出,有用户评论说,泽连斯基感受到压力巨大——美国和北约诸国一旦减少援手,乌方的处境怕是要迎来至暗时刻。
回顾以往,信息战与前线炮火同样危险。此前国际社会已有类似痛心案例——非作战国或记者被卷入冲突线,背后都有复杂信号。乌克兰此次无差别打击导致外国平民受伤,被不少网友视为恐慌情绪失控的一面:援助不稳、支持减弱,只能靠制造大新闻抢夺眼球。
最新局面尚在发酵,中国官方暂无直接表态。按照以往作风,中方历来主张俄乌克制,奉劝各方以和平手段降温。如果俄方所指真实,乌军开启“蓄意袭击”新剧本,恐怕局势会进一步激化。评论区有读者直言:“中国该如何正面回应,才是真正的焦点。”
对比2020年相似事件,当年某西方国家记者报道重要节点也曾被波及,引起广泛声援,最后涉事方不得不在联合国作出说明。网友呼吁,这次中国媒体人遇袭,国际社会是否能掀起“说真话”的齐声讨。
你怎么看中国应不应该强硬回应?非交战国人员受创,国际新闻边界是否该被重新定义?留言聊聊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