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笼罩着中国大地。那一年,国家多个省份正经历着旱灾的严酷考验,自1958年起,干旱便开始大范围蔓延。长江以北地区尤其严重,全年降雨量达到了近几十年的最低水平。
全国大片土地因此绝收,包括河南、巴蜀、两湖以及东北三省这些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样未能幸免。灾情从这些核心区域向周边扩散,无数农民失去了家园,难以找到食物。
为了活下去,人们不得不挖掘草根,啃食树皮。当这些赖以生存的最后资源也消耗殆尽时,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吃土的极端情况,这并非玩笑,而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然而,在全国普遍面临饥荒的背景下,江西却展现出了不同的景象。这个省份的粮食产量持续攀升,成为少数几个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向外调运粮食的区域。
周总理抵达江西视察时,对当地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江西的建设令人印象深刻,粮食产量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份赞扬,也预示着总理此次江西之行的深层目的。
古有诸葛亮巧借东风,今有周总理杯酒调粮。这趟视察,远不止表面上的关心老区人民那么简单,更承担着为国家解决燃眉之急的重任。
南昌宴上起波澜
1961年,周总理在庐山会议结束后,特意来到江西南昌,实地考察秋收状况。南昌对他而言意义非凡,那是34年前八一南昌起义的发生地。故地重游,总理感慨万千,期望能多住几天,好好感受这座城市的变迁。
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为周总理精心准备了接风宴。宴会进行中,刘俊秀举起酒杯,对周总理说道:“总理,您来江西辛苦了,我代表南昌的干部们,敬您一杯。”
周总理微笑着看向刘俊秀,没有立刻接过酒杯。他答道:“俊秀同志,你敬我,我可以喝,但有个条件。”这句话让刘俊秀瞬间愣住,紧张得额头渗出了汗水。
刘俊秀追问:“什么条件?”周总理的酒量众所周知,寻常人难以匹敌。刘俊秀本就因敬酒而紧张,听到周总理的附加条件后,更是感到不妙,仿佛总理此行是冲着他来的。
周总理随即直接点明了条件:“我们干一杯酒,你们江西外调的粮食就增加一个亿,怎么样?”话音刚落,在场的江西领导们都惊愕地僵在那里。
总理继续说道:“一杯酒,外调一亿斤粮食。今天的宴席氛围是我这些年经历过最好的,非常感谢大家。我看我们就直接干三杯,你粮食外调三亿斤,怎么样?”这一番话,让宴会的气氛瞬间凝固。
农业书记的抉择
刘俊秀的困境并非凭空而来,这与他传奇的个人经历和在江西的卓越成就息息相关。他1904年12月出生在江西永兴县一个贫困的山村,从小就饱受生活艰辛。年仅六岁,他便被迫去地主家放羊养牛,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强补贴家用。
在封建剥削的黑暗年代,穷人的命运无人问津。直到1926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大革命思想传到江西,刘俊秀看到了农民翻身的希望,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与旧势力抗争。
1927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刘俊秀身份暴露,不得不隐姓埋名。但他从未放弃革命理想,1928年回到江西老家,出任支部书记,带领当地群众组织爱国运动。
1930年,面对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刘俊秀带领吉安地区的农民赤卫队九次主动进攻吉安县城,有效牵制了国民党的力量,对中央苏区的保卫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1年,刘俊秀被任命为江西永兴县苏维埃政府的内务部长,负责精细的民生工作。党中央看中他的出色能力,即便文化基础有些薄弱,也将其送往瑞金学习军事理论,后来更是推荐他到马克思主义大学深造,深化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解。
学成归来的刘俊秀,成为了党组织急需的人才。1934年,他被调到新成立的红六军团,担任军团政治部工作部长,既有基层经验又投身军旅,这种干部非常稀缺。
长征期间,刘俊秀跟随红六军团,主动承担了筹集粮草、侦察行军路线、保卫首长等重任。1936年,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孜时,他立场坚定,与图谋不轨的张国焘进行了有理有节的论战,甚至因此被降为普通士兵。
直到1936年十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央首长的亲自过问下,刘俊秀才得以洗刷冤屈,恢复名誉。官复原职后,他加入西路军,西渡黄河。
西路军兵败祁连山后,损失惨重。刘俊秀主动站了出来,收拢了350名被打散的战士,组成敌后游击队。他们与马家军艰苦斗争,强忍饥寒,行程六千多里,历时三个月,最终重返陕北延安。
中组部部长陈云同志对刘俊秀在长征和西路军西征期间展现出的顽强奋斗、无惧牺牲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1938年,刘俊秀担任晋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随贺龙东渡黄河,开辟山西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5年,因其在八年抗战中的突出贡献,他被特批成为党的七大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刘俊秀回到江西工作,出任省委首任组织部长。1956年或50年代中期,他被任命为省委书记,主管农业。为了深入了解农业,他几乎跑遍了全省82个县镇,整理了《江西省二十八个县市的基本情况调查汇集》。
他积极探索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坚持因地制宜,推广精耕细作、改良品种和农药等技术,将原先只能一季的土地变为两季,将荒地开垦成熟地,旱田改造为水田。
1961年,在全国大面积旱灾时,刘俊秀主持兴建了江西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为70余万亩良田提供了旱涝保收的有利条件。这些努力使江西的粮食产量持续提升。
他还撰写了《南方水稻生产的五个事实、五个合理的农业著作》,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毛主席亲自批注研读此书,称赞刘俊秀是“新中国的农业专家”。正因如此,周总理深知江西的潜力,才会在宴会上提出这样的请求。
面对总理三亿斤粮食的请求,刘俊秀犯了难。江西省每年已经外调12亿斤粮食,再增加3亿斤,对他而言是个巨大压力。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全省人民的温饱。他不能立即答应,也无法直接拒绝,眉头紧锁,沉默不语。
罗瑞卿副总理见状,赶紧打圆场:“三亿就三亿吧,周总理今天兴致这么好,再说江西建设得不错,这肯定不是问题。”周总理身边的谭震林也鼓励刘俊秀:“老刘啊,总理不常提条件,你就答应吧。”
周总理再次开口,语气真诚:“我了解过,江西老表的口粮水平较高,肯定还有存粮。其他很多省份缺粮情况非常严重。我知道增加三亿斤粮食有难度,但还是能办到的。”他明确指出,这并非命令,而是商议。
刘俊秀听完周总理推心置腹的分析,他明白这并非简单的请求,而是关系国家大局的重任。他意识到江西省确实还有潜力,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咬咬牙,就能够支援全国兄弟省份。
最终,刘俊秀拿起酒杯,坚定地对周总理说:“国家有难,我们江西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我先干为敬!”这一刻,他做出了艰难而光荣的决定。
国家大义酒中见
刘俊秀的承诺,让周总理内心深感欣慰。他拿起桌上的三杯酒,一口气全部饮尽,眼眶湿润,含着泪花。
总理动情地对刘俊秀说:“这些年,江西人民对国家贡献巨大,支援了大量粮食。全国人民会永远感激你们的付出。”
这场“杯酒调粮”的佳话,不仅解决了当时国家的燃眉之急,也挽救了无数生命。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危机面前的智慧与担当,以及地方干部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
1978年,76岁高龄的刘俊秀同志被重新启用。他不顾年迈的身体,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在他的努力下,江西全省的农业经济体制变革和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顺利实施,为江西省的农业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5年,刘俊秀同志因重病在江西南昌市去世,享年81岁。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周恩来总理和刘俊秀等老一辈共产党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怀,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