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朱时茂和陈佩斯,这对老搭档可是不少人心里的经典回忆。
当年春晚舞台上,他俩往那儿一站,观众心里就有了底——这年味儿啊,算是齐活了。
那句“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从《主角与配角》里飘出来,到现在听着还能让人笑出声。
可谁能想到,当年在台上抢主角的两人,如今的日子过得就像互换了剧本:一个在商海里赚得盆满钵满,另一个却活成了倪萍说的“真·C位”,把艺术刻进了骨子里。
先说朱时茂。离开春晚那阵子,他其实还恋着演员行当,试过演戏也导过片,可惜热度总追不上当年在春晚的风光。
许是早年日子过得朴素,他后来干脆一头扎进了直播带货。
有意思的是,他还把老伙计陈佩斯请进了直播间。
当那句经典台词再次响起时,在线人数“蹭”地就破了200万,单场销售额轻松过百万。
这波回忆杀不仅带火了货,也让他接到了代言、做起了投资,实实在在过上了家财万贯的日子。
再看陈佩斯,退了春晚却没退了对喜剧的执念。
都32年了,他带着自导自演的电影《戏台》重回大银幕,消息一放出来,好多人直呼“爷青回”。
这部片子改编自他打磨了10年的同名话剧,从舞台搬到银幕,每个细节都抠得死紧。
为了还原民国戏班的样子,他拉着专业演员琢磨戏服上的铜扣样式,发现长衫盘扣和史料对不上,愣是把拍好的片段全推翻重拍。
选演员更绝,黄渤、姜武、尹正这些实力派全被他网罗来——就说尹正吧,这几年曝光不多,但陈佩斯就因为他在《鬓边不是海棠红》里演的京剧名伶,一眼就定下了角色。
连“劳模”黄渤都忍不住夸他敬业到骨子里。
这就让人想起倪萍在《倪吧拉呱》里说的话。
有人问她啥是C位,她脱口而出:“陈佩斯这样的才是。”
她这话里的C位,可不是流量堆出来的中心,而是对职业的那股敬畏劲儿。
你看陈佩斯这股较真劲儿,其实打小就有。
他爹陈强是演“南霸天”的老艺术家,他打小在片场泡着,看父亲为个眼神练几十遍,自己就在旁边有样学样。
18岁考进八一厂,第一部戏演个没台词的匪兵甲,他自己设计动作表情,愣是把小角色演成了“隐形笑点担当”,导演都特意给他加了三个特写。
真正让他火遍全国的,还得是1984年春晚的《吃面条》。
俩演员几个空碗,他歪戴帽子吸溜空气的样子,成了中国小品的经典开篇。
往后11年,他俩成了春晚“顶流”,《主角与配角》《羊肉串》这些作品,哪部不是刻进DNA的笑点?
可1998年那场官司,让他跟央视舞台彻底说了再见。
最惨的时候,他在京郊包了万亩荒田,白天种地晚上写剧本,可没了舞台就像丢了魂,没几天又捡起了老本行,哪怕给《宝莲灯》里的孙悟空配音,都能对着麦克风琢磨一整天。
后来他琢磨出一条道:咱得做中国式喜剧,不从网络热梗里找笑料,得去传统文化里挖。
首部话剧《托儿》一上演就爆了,首轮票房70万,巡演场场满座。
可就这样的大腕儿,接受采访时还自嘲“一辈子没拿过国家顶级奖项,干净得很”。
为啥?因为他从不把作品送评,在他眼里,观众的叫好声比啥奖杯都金贵。
现在七十多岁了,他还是每天6点起床练声,剧本琢磨到深夜,导戏时一个镜头能来回磨几十遍——这哪儿是在工作,分明是把艺术活成了日常。
你看这俩人,当年在春晚舞台上是黄金搭档,如今走的路虽不一样,却都活出了滋味。
一个在商海赚得风生水起,一个在艺术圈守得初心不改。
虽说很难再看到他们同台了,但那些留在银幕和舞台上的经典,早就成了观众心里抹不掉的记忆。
不知道在你眼里,这两种活法,哪种更让你觉得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