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觉醒来,天彻底变了! 就在2025年7月14日,他执政联盟里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代表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哈瑞迪人)的“圣经犹太教联盟党”,毫无预兆地摔下一纸辞职信,正式宣布退出政府!
这颗炸弹的引信只有48小时,时间一到,也就是7月16日,内塔尼亚胡手里握着的议会票数,瞬间就从稳固的68席暴跌到勉强贴着及格线的61席。 120席的以色列议会里,61票,等于踩在悬崖边上,就多1票,随时摔得粉身碎骨。
交通部副部长、耶路撒冷事务部长这些关键位子,跟着这封信一起空了出来。 政府机器少了核心零件,运转顿时卡壳。
但这还不是最吓人的。 联盟里另一个体量更大的极端正统派政党“沙斯党”,正拿着它的11个席位死死盯着这场戏。
沙斯党的领袖阿里耶·德里还没公开表态,可他党内的硬骨头们已经放话:“绝不背叛我们哈瑞迪同胞!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跟着退群,恐怕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沙斯党要是真走,内塔尼亚胡的61席马上缩水成50席,多数政府秒变尴尬的少数派。 一场席卷以色列核心的政治海啸,拍到了内塔尼亚胡脸上。
引爆这朵巨型蘑菇云的导火索,直白得刺眼,兵役! 2025年7月6日,以色列国防军冰冷地甩出一纸命令:启动对约5.4万名极端正统派犹太青年(哈瑞迪人)的征兵程序。
这一纸命令,直接捅穿了以色列建国77年来铁打的规矩:极端正统派教徒可以终身免除兵役。 他们的理由无比神圣,生命的意义在于全身心研习犹太教经典《妥拉》(妥拉)。
对哈瑞迪群体来说,这道征兵令不是政策调整,是扒他们的信仰根基! 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羞辱和彻底背叛!“圣经犹太教联盟党”的愤然出走,就是用最强硬的姿态告诉内塔尼亚胡:这条线,我们死也不能退!
然而,当内塔尼亚胡试图用这道征兵令安抚另一边时,他发现自己掉进了更深的漩涡。 哈瑞迪人视征兵为“羞辱”,广大的普通以色列士兵和他们的家属,却早已憋红了眼。
战争这口沉重的棺材,凭什么都压在我们身上? 你们哈瑞迪人凭什么永远高贵? “棺材不应只由我们承担”,这句带血带泪的抗议口号,响彻在以色列的街头巷尾,像刀子一样捅开了以色列社会最深的裂口:我们都在这个国家,为什么活、流血、送命的事,只有一部分人来扛?
尤其刺痛的,是这场风暴刮起在以色列战争泥潭深不见底的当下。 加沙地带,内塔尼亚胡发誓要铲除的哈马斯,依然在顽强抵抗,战事像被胶水黏住一样动弹不得。 北边的黎巴嫩边境,真主党的火箭弹和无人机照样隔三差五砸过来,边境已成焦土。
红海那头,也门胡塞武装的导弹,像按了闹钟一样不间断地往以色列本土招呼。 七线作战的以色列,唯一能报告点“好消息”的,只剩下叙利亚方向,可这点局部进展,根本无法扭转天天挨炸、天天死人的局面。
死人,才是最根本的压力。 以色列国防军2025年7月公开承认的阵亡数字是:3000人以上倒下了。 但这个数字,在以色列社会眼里,水分太大。
外界普遍流传着一种“黑色幽默”:以色列有一套神秘的“摇号阵亡”机制,士兵牺牲了,得看“运气”好不好,摇上号了才算“阵亡”,名册上能留个名;要是没摇上号?
抱歉,只能算“失踪”,悄无声息。 难怪许多以色列人咬定:真实倒在战场上的士兵,数字肯定远不止官方公布的那些。 “家家皆缟素”,绝非夸张,而是沉重而普遍的现实。
一边是前线士兵家庭日夜承受丧亲之痛,看着棺材进村;另一边,哈瑞迪社区里的年轻人,依然在免除兵役的“护身符”下埋头研读经文,远离硝烟。
这种撕裂眼球的对比,在持续流血、战事无解的巨大焦灼中,被无限放大、摩擦、点燃! 普通民众的愤怒,像火山熔岩一样找到了宣泄口,哈瑞迪人的“特权”! 这个维系了几十年的“免役特权”,成了点燃怒火的汽油桶。
内塔尼亚胡不是不知道征兵会捅马蜂窝,但他没得选。 以色列最高法院盯着这道豁免多年,不止一次拍桌子说这违宪! 要求必须改。 世俗政党更是早就把“兵役平等”当成核心诉求天天喊。
征兵令成了内塔尼亚胡试图维系表面平衡的一步险棋。 他低估了哈瑞迪反弹的烈度,也低估了战争泥潭下民众的忍耐极限。 这步棋,直接引爆了他的权力根基。
时间正在滴答滴答倒数。
7月14日辞职信递交,7月16日生效。 内塔尼亚胡只有不足48小时去“灭火”,拼命游说“圣经犹太教联盟党”留下,安抚暴怒的哈瑞迪群体。
但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征兵挑战的是哈瑞迪人生存的核心准则,几乎没有妥协余地。 内塔尼亚胡的政治手腕再老辣,在信仰与生存的根本冲突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
沙斯党的11张票,成了悬在以色列议会屋顶的利剑。 只要它跟风退出,内塔尼亚胡的政府立刻丧失合法性。 即便沙斯党暂时观望,这个只剩61席、随时可能缩水成50席的政府,能干成什么事? 瘫痪,是最可能的结果。
以色列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少数派政府能撑满任期走到头的。 一个失灵的政府,在战时,本身就是个笑话,更是危险的代名词。 议会的休会期定在7月27日,这短短十天,给内塔尼亚胡的只是片刻喘息,是缓刑而非赦免。
如何撑过这摇摇欲坠的日子,是内塔尼亚胡眼前最大的噩梦。 他的权威正肉眼可见地瓦解。
内塔尼亚胡曾经一手打造的“战争救赎”剧本彻底崩盘。 多年来,他就像一个娴熟的操盘手,把“战争状态”和“国家安全”变成最强有力的胶水,把各色党派、各方力量强行捆在他的战车上,压制国内任何异议。
敌人打进来了,我们除了团结,没有选择,这一招,在内塔尼亚胡的政坛沉浮中屡试不爽。
加沙烽火连天,北部边境炮声隆隆,红海导弹阴魂不散……战线越拉越长,伤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战争开支像个无底洞吞噬国库,而承诺的胜利却遥遥无期。 这套“战时凝聚”的魔法,在永无止境的僵持与不断上涨的阵亡通知书中,药效消散得一干二净。
战争的疲惫、无尽的牺牲、以及对未来希望的幻灭,不仅没能继续把国民黏合在一起,反而像强酸一样,把深埋的社会裂痕腐蚀得更加巨大。
“国家安全”这面大旗下藏着的深层不公,被残酷地撕开,暴露在所有人眼前。 原来,这个国家承诺的安全,代价正不平等地压在一部分人的肩膀和棺木上。
一边是承担了几乎所有战争代价、在战场流血牺牲的士兵群体及其支撑的家庭,他们来自世俗背景或一般宗教背景。
另一边,是人数超过总人口13%并且在高速增长的哈瑞迪群体,他们生活在相对隔绝的环境,恪守传统,认为世俗国家的战事是他们研习《妥拉》这一真正“护国使命”之外的俗务。
这个矛盾深扎在以色列的建国根基里,它既想做一个拥有普世公民义务的“正常”民主国家,又自我定义为肩负特殊宗教使命的“犹太国家”。
公民义务与国家安全的平等承担,这种现代国家理念,与为特定宗教群体划出的“法外豁免区”,构成了无法调和的冲突。 过去几十年,靠着外部压力、经济繁荣(某种程度上的红利分配)、以及高超的政治手腕,这个被小心翼翼糊起来的裂缝还能维持表面光鲜。
当持续不断且代价高昂的战争压得这个系统喘不过气时,这层薄纸瞬间就被捅破了。
如今,风暴中心的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空气中弥漫的是高压和未知。 7月16日,那封辞职信正式生效的时刻,已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点。
它不是一场政治变局,更像是这个国家一次迟到的拷问。 内塔尼亚胡苦心经营多年的权力堡垒,在一场由征兵点燃的风暴中出现了结构性崩塌的征兆。
风暴在持续,裂缝在扩大,脆弱而危险的61席,如同在刀尖上行走。 沙斯党的11个席位,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摇摇欲坠的,已经不止是一个内塔尼亚胡的政权,更是整个以色列深层次的国家凝聚认同。 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一场源于自身结构撕裂的巨大政治风暴,已经席卷了这个中东国家的权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