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全国断网第24小时,喀布尔一家咖啡馆的老板阿卜杜拉第一次发现,自己能够如此清晰地听到街上行人的脚步声。 他尝试用手机联系供应商补充库存,屏幕左上角的“无服务”提示让他意识到,这场通信瘫痪远比想象中严重。
“我们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 ”阿卜杜拉苦笑着对偶尔进店的熟客说。 而此刻,塔利班当局正以“防止罪恶传播”为由,将全国互联网接入率控制在正常水平的1%以下。
这场数字隔离始于2025年9月29日。 网络监测机构NetBlocks记录到阿富汗出现大规模网络连接故障,随后确认为全面断网。 这不是塔利班第一次对网络动手——早在9月中旬,他们就在巴尔赫省以同样理由切断了光纤互联网,当时还保留了移动数据作为替代方案。 但这次,限制从局部升级到全国,连基本的电话服务也未能幸免。
断网背后是塔利班独特的治理逻辑。 自2021年重新掌权以来,他们出台了一系列围绕“道德规范”的限制措施:禁止女孩上高中、限制妇女就业、要求女性遮面、男性蓄须,甚至禁止司机在车内播放音乐。 这些规定在去年被正式编撰成道德准则,而断网被视为防止网上色情内容和男女调情行为的必要手段。
然而这种极端措施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在坎大哈经营外贸公司的哈米德表示,他的团队无法处理跨境订单,每天损失超过2000美元。 “客户资料都在云端,现在连邮件都收不到。 ”更令人担忧的是医疗系统——多家医院反映无法调取患者电子档案,远程会诊完全中断。
教育领域同样遭受重创。 喀布尔大学副教授纳迪尔描述,在线教学突然中止,教师无法推送课程资料,原定近期举行的远程考试被迫无限期推迟。 “我们花了三年搭建的数字教育体系,在一天内归零。 ”他在仅存的卫星信号微弱区域勉强发出这段语音。
这场数字隔离与国际社会的网络治理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等国家倡导“德法共治”,既依法治网又注重德治。 正如相关分析所指出的,“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软约束’离不开法律武器和‘硬核’法治保障,务须依法管网治网用网,坚持德治与法治两条腿走路”。 这种平衡的做法试图在保障网络自由的同时维护道德秩序。
塔利班的做法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前美国驻阿富汗大使扎勒迈·哈利勒扎德批评称,如果担心不良内容,完全可以采用内容过滤技术而非彻底断网。 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让人联想到某些地区为保持水质而抽干整个水库的行为。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人类道德本能与数字时代的冲突正在全球显现。 研究表明,人类道德规范原本是在小型群体生活中发展起来的,而互联网创造的多对多连接模式,使人们容易对海量负面信息产生麻木。 但简单地切断连接,无异于因噎废食。
在赫拉特省,农民阿利姆的遭遇折射出这种矛盾的荒诞。 他从未接触过塔利班担忧的“不道德内容”,但断网使他无法查询农产品价格,只能任由中间商压价。 “他们说要保护我们的道德,可谁在保护我们活下去的权利? ”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指出,在当下的阿富汗,网络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民众获取外界信息、维持生计的依靠。 塔利班声称会为基本需求提供替代方案,但全面断网后,所谓的“替代方案”根本无从谈起。
夜幕降临后,喀布尔部分市民开始尝试用老式收音机获取外界消息。而在一些偏远村庄,人们重新点燃油灯,围坐分享口头传播的新闻。 这种场景让人恍惚觉得,这个刚刚经历过光纤网络覆盖的国家,正被强行拖回另一个时空。
“维护道德不能以牺牲发展权利为代价。 ”当地一名匿名学者坦言,“当治病救人的医院因断网陷入混乱,当学童的教育被迫中断,这种道德管控的代价,可能比它试图防范的‘罪恶’更加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