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阳光正好、山风微凉的初夏清晨。我站在郴州汝城热水河岸边,看着湍急的河水在晨光中泛着银光,心里既兴奋又有些忐忑。这次,我不是来体验刺激的漂流,而是作为本地志愿者,参与一场特殊的国际联合救援演练。
“小陈,准备好了吗?”队长老李拍了拍我的肩膀,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救援服,眼神坚定。我点点头,却忍不住咽了口唾沫——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种规模的演练,而且还有来自德国和日本的救援专家加入。
“听说他们那边训练特别严格。”我小声对旁边的小林说。
“是啊,”小林笑了笑,“但咱们也不差,热水河的地形复杂,水流变化快,连老外都专门来取经呢。”
说话间,几辆印有国际红十字标志的车辆缓缓驶入营地。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队员跳下车,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向我们打招呼。其中一位叫马克斯的德国教官,个子高大,动作利落,一见面就和我们一一握手,眼神里透着认真。
“今天的目标不是比拼速度,而是协作与应变。”马克斯用略显生硬的中文说道,“在真实救援中,每一秒都关乎生命。”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落进我心里。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演练,更是一次对责任的郑重承诺。
演练正式开始。模拟场景设定为:暴雨过后,一名“游客”在漂流途中翻船落水,被困于下游一处礁石区,水流湍急,通讯中断。
“B组准备冲锋舟,C组沿岸搜索,无人机升空!”老李一声令下,所有人迅速行动起来。
我负责岸上引导,手持对讲机,眼睛紧盯着河面。突然,前方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模拟“落水者”被水流冲到了一处漩涡边缘,情况危急。
“这里不能硬闯!”马克斯立刻喊道,“水流角度不对,强行接近会连累救援人员!”
“那怎么办?再拖下去人撑不住!”小林焦急地问。
马克斯快速和同伴交流了几句,随即提出一个方案:利用绳索抛投系统,由两岸同时施力,形成牵引网,再配合舟艇从侧翼靠近。
“这……能行吗?”我心头一紧,手心冒汗。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试试看,”马克斯回头看了我一眼,眼神平静却充满力量,“信任,是救援的第一步。”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在风雨中坚守的身影——无论是国内的救援队员,还是远道而来的国际同行,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把人安全带回来。
随着指令下达,两岸的绳索精准抛出,在空中划出两道弧线,稳稳落在目标区域。冲锋舟借力调整方向,终于成功靠近“落水者”。当那名队员被安全拉上船时,岸边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们做到了。”我喃喃自语,眼眶竟有些发热。
演练结束后,大家围坐在河边的空地上。夕阳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马克斯举起水壶,笑着对我们说:“今天,我看到了中国救援的力量,也看到了合作的意义。”
老李点点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只要为了同一个使命,我们就能并肩作战。”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我们分享着各自的故事——有惊险的救援经历,也有温暖的瞬间。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但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却如此相似。
回程的路上,我望着车窗外连绵的青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一次的热水河之行,让我明白:安全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无数双手共同托举;而使命,也不分国界,它藏在每一次毫不犹豫的出发里,藏在每一声“我来”的担当中。
郴州汝城的河水依旧奔流不息,而我们的守护,也将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