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群来自中国的老年旅游团,在日本东京街头打卡时,看见了一幕让人意外的场景。
年过七十的出租车司机,扶着腰仍在开车,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穿着制服在便利店收银,甚至还有八十岁的大爷,戴着红袖章在商场当保安。
这群中国老人忍不住感慨地说了一句:“同样的年纪,我们在旅游,他们在打工。”
这种直观的对比,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为什么同样是退休年龄,中国老人能潇洒环游世界,而日本老人却不得不继续当“打工人”?
01
在日本,老人工作的现象并不是个别,而是普遍存在。
据日本总务省的数据,65岁以上的劳动人口超过900万,占到老年群体的近四分之一。
这意味着,每四个日本老人里,就有一个仍在打工。
原因之一,是养老金制度的压力。日本早在1961年就建立了全民养老金制度,表面上很完善。
但随着少子化加剧,年轻人缴纳的人越来越少,老年人领的人越来越多,整个资金池逐渐吃紧。
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降,普通上班族退休后拿到的钱根本不够日常开销。
很多人即使退休,也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
更残酷的是,日本的退休制度名义上灵活,实际上苛刻。
60岁就退休,可以马上领养老金,但只能拿到七成,65岁退休,才能拿足额。
如果拖到75岁再退休,养老金能多领八成。
看似给了选择权,但实际就是逼着老人延迟退休。
而且日本社会长期鼓吹终身工作的观念。
媒体热衷报道百岁老人还在工作,说这是“坚韧和榜样”。
这种文化氛围让很多人不好意思真的躺平。于是饭店的招聘启事写着“16岁至70岁”,街头的保安、环卫员,很多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再加上日本人均寿命全球第一,女性接近90岁。
活得久,养老金却少,只能靠继续工作来硬撑。
这就是为什么在东京、大阪,随处可见老人还在劳作的身影。
02
与日本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老人的状态。
各大景区、旅行社,到处都是“银发大军”的身影。
他们组团去新疆看雪山,去西藏看布达拉宫,去东南亚坐游船,甚至去欧洲打卡巴黎铁塔。
为什么中国老人能这么潇洒?
首先是养老金制度在当下还算给力。
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很多退休老人一个月能拿到五六千甚至上万。
和日本老人相比,这个数目并不算少,尤其是他们年轻时工资并不高,如今退休金反而成了子女羡慕的对象。
更重要的是,有医保兜底,生病的负担减轻很多。
其次,中国老人花销小。大部分人早早买了房,不用背房贷,孩子也已经成家立业,不需要再供养。
平时生活节俭,日常支出不大,养老金就成了纯粹的可支配收入。
这让他们有底气把钱花在旅游上。
还有社会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退休就是理直气壮地享受生活。
跳广场舞、唱歌、摄影、旅游,大家都觉得这是应得的。
而如果一个七十岁老人还在餐馆打工,别人反而会觉得“太不容易了”。
这种文化心态,给了老人敢于消费的心理支持。
更关键的是,这一代中国老人,正好踩在了一个独特的红利窗口期。
他们年轻时赶上了改革开放,工作稳定、住房便宜、子女教育负担相对较轻,如今退休时,手里有房、有养老金、身体还能动。
对他们来说,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正是在退休之后。
03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简单下结论,日本老人惨,中国老人幸福。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日本的问题在于先富后老。
日本经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高度发达,社会福利一度优厚。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财富分配逐渐吃紧,养老金缺口无法弥补,老人只能自己补位,成为社会的“后备劳动力”。
中国则是未富先老,今天的老人之所以能潇洒旅游,是因为他们正好处在一个制度和财富的甜蜜期。
养老金充足、房产升值、子女独立。但未来呢?
到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超过4亿,届时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惊人的数万亿。
那时的八零后、九零后,能不能像今天的老人一样出国旅游,还很难说。
04
日本老人继续工作,除了经济因素,其实还有社会孤独感。
很多老人即使不缺钱,也会选择去打零工,因为工作能让他们维持与社会的联系。
否则,一个人独居,整天面对四面墙,比经济拮据更让人难受。
这种现象在中国也开始显现。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去老年大学、旅行团、兴趣班,不仅是为了花钱,更是为了排解孤独。
老龄化社会里,钱固然重要,但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
而在农村和三四线城市,不少老人依旧过得很拮据。
他们的退休金远不如大城市老人,很多人还在帮子女带孩子,甚至外出打零工。
所谓的银发旅游团,更多是城市里的中产和体制内人群的写照,而不是所有老人的真实生活。
日本今天的困境,其实是对中国的警示。
延迟退休几乎是必然趋势。
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出生率走低,养老金压力越来越大,六十岁退休已经难以维持。
中国已经开始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未来六十五岁只是底线,甚至可能更高。
养老的钱必须提前准备,不能完全依赖养老金。年轻时的储蓄、理财、保险,才是真正的底气。
否则,等老了再后悔,可能只能像日本老人一样,拄着拐杖继续打工。
更重要的是,养老不能只看钱。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让老人融入的渠道。
社区活动、志愿服务、老年教育等等,这些都是让老年人保持价值感的方式。
如果只把老人当作“负担”,社会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05
今天的中国老人能满世界旅游,看似潇洒,其实是踩在一个时代的红利点上。
日本老人继续打工,看似辛苦,却是社会结构和经济现实的无奈。
但等八零后、九零后成为主要退休群体时,中国也可能走向类似的困境。
如果现在不未雨绸缪,几十年后我们很可能会在街头看到另一种景象。
一边是仍在打工的老人,一边是高昂的养老金缺口。
所以,当下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不能只羡慕父母的安逸,而要思考自己的未来。
养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必须提前几十年筹划的战役。
当你七十岁时,是想在瑞士湖边晒太阳,还是在商场整理货架?答案,取决于你现在的选择。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