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曾经喧嚣一时的公知言论,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向,并遭人唾弃的?
发布日期:2025-08-23 19:00:34 点击次数:180

公知言论从备受推崇到遭人唾弃的转向,是中国社会舆论生态演变的重要标志。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关键事件、社会认知变化和公知群体自身行为失范而逐步形成,主要转折点及原因如下:

一、关键转折时间轴与标志事件

◎2014年:姚晨“恶之花”言论(公知信任首次崩塌)

昆明暴恐事件后,姚晨将事件发生地称为“恶之花绽放的土地”。官媒《阿勒泰公安在线》直接点名批评,其“公知式发言”被广泛质疑为脱离群众。这表明公知言论开始与主流民意和官方立场发生显著冲突。

◎2017年前后:难民议题与双标争议(脱离群众高峰)

姚晨担任联合国难民大使期间,以“荒漠播种”比喻难民议题,被指暗讽公众冷漠;其讽刺北京空气质量言论遭网友反击“私人飞机加剧污染”,凸显公知言行不一。同期,高晓松在《晓说》中宣称“美国对华最友好”等美化西方言论,被批历史虚无。

◎2020年:高晓松直播翻车(公知形象全面崩坏)

高晓松在某官方媒体直播中被网友弹幕痛批“滚出中国”。其亲日言论(如参拜靖国神社“可纪念”)、贬低郑成功与明朝等观点集中曝光,引发全民声讨。同年,方方日记事件进一步激化公众对公知“双标”“媚外”的反感。

◎2021-2023年:系统性反思与年轻一代觉醒

财新网副主编发表“中国启蒙失败论”,称年轻人“被洗脑。

年轻人追捧《觉醒年代》等红色文化,与公知对爱国主义的贬。

姚晨因新剧盗用素人结婚照作遗像,被批“艺术创作漠视普通人权益”,公知“伪善”标签深化。

二、公知遭唾弃的核心原因

1.言论失当与历史虚无主义

美化西方(如高晓松称“美国未侵华”)、贬低中国英雄与文化(如否定抗美援朝必要性、污名化历史事件),触碰民族情感底线,被批“行走的50万”。

2.双重标准与脱离群众

◎倡导环保却用私人飞机,呼吁关注难民却忽视国内民生。

◎以“启蒙者”自居却贬低民众认知(如称农民“懒惰愚蠢”),激化阶级对立。

3.人设崩塌与私德争议

学术造假(方舟子打假事件)、婚内出轨(姚晨等)、法律纠纷(盗用素人肖像权)等丑闻,瓦解其“道德楷模”形象。

4.国家崛起与民众自信提升

◎中国在科技(5G、航天)、基建(高铁、地铁里程全球第一)等领域超越西方,公知“贬中捧西”叙事失去现实基础。

◎年轻人通过国际对比认清西方制度缺陷,对公知“理想化西方”产生免疫力。

三、公知言论的“新变种”与持续争议

当前公知转向更隐蔽的认知战策略,如:

◎扭曲爱国主义:胡友平见义勇为事件中被包装成“抗日锄奸”,煽动极端民族主义。

◎利用民生议题:中储粮“粮仓造假”事件中,将个案上升为体制批判,制造官民对立。

这类“进化版公知体”仍试图通过情绪化议题分裂社会,但公众辨别力已大幅提升。

四、结语:转向的本质是时代认知的重塑

公知群体的衰落本质是中国社会从“仰视西方”到“平视世界”的自信转型。当民众通过亲身发展体验与国家成就,意识到公知言论的片面性与虚伪性,其话语权便不可避免地被解构。

友情链接: